
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,是最具有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,原分布于南美洲,后传入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,2004年传入我国台湾和广东省局部地方。红火蚁食性复杂、习性凶猛、繁殖迅速、竞争力强大,入侵后短时间内易暴发成灾,对发生区农林业生产、人体健康、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均造成严重危害。
1、影响农户作业,造成农田弃耕;
2、叮咬人类,威胁生命安全;
3、取食农作物种子、幼芽、果实等,危害农业生产;
4、攻击其他动物,破坏生态平衡;
5、咬坏电力、通信设施等,威胁公共安全。
二、红火蚁的识别
1、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
红火蚁经卵、幼虫、蛹发育为成虫,成熟蚁巢中有蚁后、雄蚁、工蚁、兵蚁。红火蚁体呈桔红色至棕褐色。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,蚁巢中有一个或多个蚁后、多个雄蚁,有5-50万只无生殖能力的工蚁和兵蚁,蚁后每天可产1500-5000粒卵,工蚁负责出外觅食、保育幼蚁及蚁后,兵蚁负责保卫工作。单个蚁巢每年约产生数千只生殖雌蚁。雌、雄有翅繁殖蚁飞到空中交配(称为“婚飞”),雌蚁交配后可飞行3-5公里降落筑新巢。每年5-10月为红火蚁发生为害高峰期。
2、蚁巢特征
红火蚁蚁巢常筑于草丛、田埂、堤坝、道路绿化带、草坪、垃圾堆、果园等场所,在低温和干旱季节会迁移至室内。初期蚁巢平铺在地面上的一盘散沙。历经4-9个月后,初期蚁巢在地面上进化成一个小土包,红火蚁的成熟蚁巢,高度可达10-30cm,宽度可达30-50cm,在地面上高高耸起,而它地下部分深度可达60-180cm。蚁巢受到干扰时,红火蚁会迅速冲出攻击入侵者。
三、红火蚁扩散途径
1、人为扩散
随带土苗木、花卉、草皮等植物调运传播,还可随废旧物品(包括废纸、废塑料、废旧电脑、废旧机械、苗木、原木、树皮、木质包装、集装箱等),碎垃圾、堆肥、建筑材料、栽培介质(土壤)等的搬运进行传播。
2、自然扩散:婚飞、蚁巢迁移和随水流扩散。
四、红火蚁叮咬症状及处理措施
1、叮咬症状:
被其叮蜇后,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感,其后出现类似于灼伤的水泡,半天到一天后蜇刺处化脓形成脓包。如水泡或脓包破掉,若不注意清洁卫生则易引起二 次感染。过敏体质人群对红火蚁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,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、头晕、发烧、无法说话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休克、死亡。
2、叮咬症后处理措施:
(1)及时用肥皂与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,并进行冰敷处理;
(2)一般可用地塞米松软膏、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、地奈德软膏等含类固醇的药膏涂抹患部;
(3)尽量避免抓挠伤口,将脓泡抓破,造成二次感染。
(4)出现发热、头晕、休克、全身过敏症状等,应及时送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
五、红火蚁防控技术
(一)清理红火蚁滋生地
结合人居环境整治、爱国卫生运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,人人齐动手,及时清理住宅区的垃圾和杂物,搞好小区、村居卫生,清理园林绿地杂物,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为害的环境。
(二)防治最佳时期
每年开展2次统一防治,第一次防治在春季红火蚁婚飞或婚飞高峰期进行(3-5月);第二次防治在夏、秋季(9-11月)气候条件适宜时进行。
(三)防治药剂选择:重点推荐使用饵剂防控!!!
用汽油火烧、药物喷、热水灌等错误方式反而会造成红火蚁分巢扩散,越来越多。
推荐使用红火蚁专用饵剂防控:饵剂是通过红火蚁工蚁搬运饵剂到蚁巢内与其他工蚁、蚁后互相交哺,最终毒杀全巢。红火蚁专用饵剂防控是目前最好的防控方式,可达到杀死蚁后灭巢的效果。推荐使用0.1%茚虫威杀蚁饵剂。
饵剂使用方法:重点不要扰动蚁巢
将本饵剂15~30克均匀撒施于蚁巢及周围50~100厘米范围内将饵剂环状撒施,如蚁巢较大可适当增加施药量。
注意事项:
撒施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。饵剂应在地表温度25℃以上,预计8~12小时内无雨、地面比较干燥、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撒施,高温季节应在傍晚或上午进行,低温季节在中午及前后时间施药。施用毒饵2天后红火蚁陆续死亡,直至整巢灭亡。施药后10~20天调查效果,如仍有红火蚁活动,可补施一次,防治效果更佳。